于謙:我最大的幸運是把愛好當成工作
以上世紀八十年代為背景,以于謙飾演的苗宛秋老師為主角的電影《老師·好》日前上映,再現(xiàn)了那個年代的校園百態(tài)和師生間的純真情感。電影上映后,于謙收獲了不少關(guān)于演技的認可和表揚,觀影現(xiàn)場也有不少觀眾感動落淚,直呼看到了不一樣的于謙。作為影片的監(jiān)制及主演,于謙表示老師們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讓他受益匪淺,所以他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表達“對好老師的一種懷念,也希望大家能夠接受這個戲。”
以真實動人 向老師致敬
影片以1985年為故事背景,片中的軍用挎包、碎花襯衫、錄音機、搪瓷缸……都讓不少觀眾回想起了那個年代的純真與美好。提到80年代,最讓于謙懷念的是“那個時候的人的真誠和單純。”于謙說,做這部戲的發(fā)心就是因為對電影中表現(xiàn)的時代和教師行業(yè)有著特殊的情感:“也想勾起大家對老師的敬意,來懷念一下老師,也是向那個年代的教師和同學們致敬。”
《老師·好》在上映前,經(jīng)歷了不少城市的路演,在此過程中收獲到的讓于謙印象最深的評價就是影片以真實見長以情感動人。“我覺得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想要的,我一直覺得真實是能夠打動人的、讓人印象深刻的。所以現(xiàn)在很多評論都說,(觀眾)看完我們這個電影,想起他的老師了,我覺得這是讓我們最高興最欣慰的一點。”
此次在電影中,于謙出演了一位與學生們“斗智斗勇”的老師。現(xiàn)實中,于謙也是位帶徒授課的師傅,也正因為如此,對片中角色的詮釋和演繹也更得心應(yīng)手,“當師傅的經(jīng)歷對于刻畫角色有支持、有幫助,但是也不能完全覆蓋,畢竟師徒關(guān)系跟師生關(guān)系還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戲外的于老師和戲里的苗老師雖有相似的身份,但更多的是因?qū)W生對象的不同帶來的差異,“首先性質(zhì)就不一樣。(片中)那些孩子們在學校里還沒有成年,我們的孩子大部分已經(jīng)成年了,而且他是有興趣,才到你這兒來學。所以我們的矛盾不像(片中)學校師生矛盾那么尖銳。”
電影拍完,身為監(jiān)制與主演的于謙坦言不會再去考慮票房問題,“電影是我所想表達的東西。我們表達出來了,責任就完了。至于觀眾接受與不接受,是我們左右不了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我們的觀念表達出來,盡量讓觀眾能夠接受。”
“人懶耳根軟” 簡單做藝人
在觀眾眼中,于謙似乎是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人,說相聲、玩搖滾、拍電影、開寵物樂園……加在他身上的稱號也有很多,諸如“相聲皇后”“搖滾老炮”“被相聲耽誤的好演員”,但于謙自己說這些稱呼他都不喜歡,他喜歡的稱呼是“藝人”,就是藝人,不需要分門別類,也不需要強加身份角色,最簡單,卻也最豐富。
雖然拍電影不是于謙的“正業(yè)”,但他卻真正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畢業(yè)生,不過他并不想做一部自己的影片,“我要想做導演早就做了,只是我不想做。因為我覺得我性格當中沒有導演氣質(zhì)。一個是耳朵根子軟,導演必須有導演的堅持。因為要表達你自己的東西,而我看什么都好,沒有自己的堅持。再有一個就是懶,管事太多不行,腦子里裝的東西多有壓力。”
不想有壓力,不想“活太多”,于謙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就是“沒有工作”。自稱最愛“玩”的他,認為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運,“就是能把愛好當成工作”,所以什么都是玩,什么都不耽誤。
于謙的老搭檔郭德綱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對喜劇和幽默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是不一樣的。在于謙看來,這種不一樣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總而言之,生活當中不乏喜劇,不乏幽默。總體來說,藝術(sh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你把生活當中的喜劇元素提煉出來,用一種生活流的方式,用一種喜劇的結(jié)構(gòu)給它表達出來,這就是喜劇。”
對外界而言,在總是高熱度、高話題度的德云社中,于謙是個云淡風輕、遠離是非的存在,他直言“這應(yīng)該算是個性使然”。盡管郭德綱說現(xiàn)在應(yīng)該算是德云社最好的時候,但于謙說:“還有比現(xiàn)在更好的時候,未來會更好。”(張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