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說:100多天的等待,讓我們重新理解了電影
“我得出來工作。” 賈樟柯說。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開幕首日,這位知名導演、制片人專程從家鄉(xiāng)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參加完中國電影產業(yè)高峰論壇,又亮相首場“電影學堂”賈樟柯導演大師班,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
在老家的村里住了三個多月,賈樟柯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時間都變成農業(yè)社會的了,借著電影節(jié)來到上海,感覺既熟悉又陌生。”賈樟柯通過社交網絡分享過自己在疫情期間爆爆米花、鋤草、種田的田園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樂道。談及這段田園生活,賈樟柯說,這既是寫作工作的調劑,也讓他對中國社會有了新的理解。
“中國為什么這么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疫情期間回鄉(xiāng)生活,給了他很多新的認識和思考。“這些嶄新的感受,會反映在未來的電影里。”
疫情期間,賈樟柯還應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jié)之邀,創(chuàng)作了以疫情為背景的短片《訪客》。“我接受了這個提議,一是它是即時的,對于器材沒有要求,這個速度和具體時限能帶來準確性;二是大家當時都在隔離,是講隔離中的生活,我很喜歡這個創(chuàng)意。”
因為當時出入不便,賈樟柯在自己的辦公室,與攝影師和兩個演員總共四個人,用一臺iPhone手機拍了一天,完成了3分多鐘的《訪客》。《訪客》反思了疫情帶來社交方式的改變,也促使賈樟柯后來為荷蘭一本電影雜志寫了一篇叫《步履不停》的文章。他在結尾表示,“電影工作者拍出新的電影,我們重新回到電影院,重新肩并肩坐在一起,這是人類最美的姿態(tài)之一”。
同樣在《步履不停》中,賈樟柯提出,“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引發(fā)了不少人的思考。
“我相信經過疫情之后,電影工作者能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更加適合在電影院大銀幕看的電影。我們經過了一百多天沒有電影的日子,重新理解了這個媒介,重新理解了怎么展示這個媒介,電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學在哪。”他認為,不只電影工作者被疫情影響,觀眾同樣對電影會有新的要求,希望獲得心靈的回應,需要新的作品、新的電影語言、新的方法、新的敘事。
提到電影創(chuàng)作者與電影觀眾之間的關系時,賈樟柯說:“經常有人說,賈導你的電影特別不顧及觀眾,其實我特別看重觀眾,只是角度不一樣。大部分電影是希望給觀眾講一個故事,我希望是讓觀眾過一段沉浸式的生活,體驗一種人生。當你帶著這樣的理想去拍電影,你就能找到電影中人物需要的細節(jié)、質感。”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是疫情后第一個恢復舉辦的國際A類電影節(jié)。“沒有良好的疫情防控和防控機制,不能想象我們今天能聚在一起。這是我國疫情防控的成果,也是中國電影人的韌勁和行業(yè)精神所在。”賈樟柯說,一個影展得以舉辦,離不開許許多多工作人員的努力,“中國電影有條件更加團結,有能力做得更好。”(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