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定安縣瓊劇團每年下鄉(xiāng)演出100多場——
為守護傳承好瓊劇藝術貢獻力量(藝近人和)
海南定安縣后山村的村民觀看瓊劇。 |
核心閱讀
在海南,民間流傳“無定安不成戲班”的說法,意思是海南島上但凡是戲班必少不了定安人。定安縣瓊劇團扎根基層,服務鄉(xiāng)村,一晃近70年。一代代演員在下鄉(xiāng)演出中,見證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為守護傳承好瓊劇藝術貢獻力量。
暮春,晚風徐徐,舞臺燈光照耀,廣場椰影斑駁。離演出開始還有半個多小時,臺下近200平方米的廣場上擠滿了人。吃過晚飯,海南省文昌市東郊鎮(zhèn)福綿村的村民們從四面八方趕往村口戲臺。“定安縣瓊劇團的戲看過還想看!”幾位老戲迷討論起經(jīng)典劇目,如數(shù)家珍。
說話間,鞭炮炸響,戲臺上紅色幕布緩緩拉開,鑼鼓、板胡、嗩吶、中阮齊齊奏響,原創(chuàng)古裝瓊劇《梅卉傳》正式開演。樂隊中,司鼓揮動鼓槌,虎虎生風。他叫黃茂安,是定安縣瓊劇團團長。
每年下鄉(xiāng)演出100多場,海南定安縣瓊劇團在服務基層中,守護傳承瓊劇這一有著近400年歷史的古老藝術。
定安縣瓊劇團扎根基層,服務鄉(xiāng)村,一晃近70年,一代代演員在下鄉(xiāng)演出中,見證家鄉(xiāng)的發(fā)展
“裝車!出發(fā)!”下午兩點,頂著高懸的太陽,定安縣瓊劇團音響師莫振強帶隊前往福綿村。晚上8點開場,由于要布置舞臺、調(diào)整燈光音響,往往“演員未動,道具先行”。昨天還在定安縣潔秀村演出,今天又趕往文昌福綿村。“每年三月三前后,團員們都是連軸轉(zhuǎn)。”黃茂安說。
瓊劇和粵劇、潮劇、漢劇被稱為“嶺南四大劇種”,保持著宋元以來的戲曲遺音。2008年6月,瓊劇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海南定安縣被譽為瓊劇之鄉(xiāng)。明末,閩南籍、潮州籍藝人落戶定安,開設教館,培養(yǎng)了大批藝人和戲迷。在海南,民間流傳“無定安不成戲班”的說法,意思是海南島上但凡是戲班必少不了定安人。1956年,屬于定安人的瓊劇團正式成立,扎根基層,服務鄉(xiāng)村,一晃近70年。
黃茂安回憶:“小時候,劇團多是巡演,演員們一走大半年。那時跟著父親、伯父進村,連演好幾天,老鄉(xiāng)們熱情招待,感覺很了不起!”瓊劇夢自此在黃茂安心里扎了根,可他不愛演戲,偏愛打鼓,伯父手把手教了他快10年。1990年,19歲的黃茂安進團,就再沒離開過。他說:“老團員傳幫帶,每臺劇目都要成百上千次的排練,劇團的規(guī)矩——‘出手必是精品’。”
如今的定安縣瓊劇團,一半以上都是90后、00后,年輕人開始挑大梁、唱主角。31歲的“小生”陳科翰,爺爺是劇團的初代演員,父親1986年進團。這位“戲三代”感慨:“父輩走黃土路,睡舊門板,空地當戲臺,服裝道具手提肩扛。如今,村村建起小洋樓,戲臺大了,道路通暢,當天往返。”一代代演員在下鄉(xiāng)演出中,見證家鄉(xiāng)的發(fā)展。
時代在變化,傳統(tǒng)不能丟。到縣外演出,團員們會各自帶上小吃,在后臺“聚餐”,化裝時說說笑笑,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黃茂安說:“我們的傳統(tǒng)是團結,氛圍好,才有凝聚力。”在團里,00后演員鄧瑞灼為了演出效果更出彩,利用空閑時間手工制作上百件頭飾;劇團缺音響總控,演員莫振強二話不說退到幕后;飾演《梅卉傳》女主角的林芳,畢業(yè)不久就演大戲、當主角……大家友愛互助,保持對瓊劇純粹的熱愛。
演出當天,海南氣溫接近30攝氏度。穿蟒袍的演員,為了把身體撐起來,里面穿上棉襖,兩個多小時的大戲演下來,全身濕透。6月、7月演出,常有演員中暑、暈倒,為了不影響整臺演出,演員們在后臺短暫休息,再咬緊牙關把戲演完。劇團的藥袋里,中暑藥、感冒藥、止血貼、速效救心丸一應俱全,“都是一次次積攢起來的。”黃茂安說。
近年來,定安縣瓊劇團連續(xù)三次上榜全國服務農(nóng)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名單,2022年獲得全國文化科技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活動優(yōu)秀團隊稱號。面對榮譽,黃茂安說:“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要盡力演好戲,用真心去回饋。”
憑著高質(zhì)量、本土化的原創(chuàng)劇目,定安縣瓊劇團連續(xù)4年赴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并受邀出國交流演出
在劇團位于縣文化館的辦公室里,一張張劇照和獎狀記錄著他們一路走來的點滴。最近,這面榮譽墻上又添了一張獎狀,原創(chuàng)瓊劇《第一面國旗》獲得第五屆南海文藝獎。
劇團編劇徐芳麗介紹,劇團下定決心走原創(chuàng)劇本這條路,是在2009年。
2008年,在當?shù)卣块T的大力支持下,因經(jīng)營困難而解散數(shù)年的定安縣瓊劇團再次重組。轉(zhuǎn)年春節(jié),演出旺季將至,拿什么吸引觀眾?黃茂安的目光瞄準熱鬧的文武戲。演員不夠,他跑到藝校爭取到16個學生先補上空缺。徐芳麗加班加點,從網(wǎng)上尋找各地戲劇資源參考學習,改編瓊劇《百花公主》,下鄉(xiāng)首演反響很好,讓“重生”的劇團撐過了最難的一年。
此后10余年,劇團以近乎每年一部的速度創(chuàng)作了13部大戲。《奏考回瓊》《定安娘》《母瑞紅云》《祖宗海》《父愛如山》等作品屢獲海南“文華獎”、海南“五個一工程”獎、南海文藝獎……秘訣是什么?“立足本土,講好瓊島故事,讓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劇本成為立身之本。”徐芳麗說。
在定安縣瓊劇團,創(chuàng)作劇本必先到基層采風。在和老鄉(xiāng)們一次次聊天中,挖掘故事,汲取養(yǎng)分,戲中人物因此塑造得有血有肉。《第一面國旗》的創(chuàng)作,便源于一次偶然。
2021年,黃茂安到五指山革命根據(jù)地紀念園參觀學習,講解員講述海南的第一面國旗如何誕生時,他深受感動。于是,劇團成員幾次扎進五指山的黎村苗寨,尋訪健在的老紅軍。一位老紅軍用沙啞顫抖的嗓音講:“他們都走了,只有我一個人活著。”在場所有人默然流淚。徐芳麗將這句話寫進劇本,每每演出到此,都獲得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關注歷史,也著眼身邊。定安縣定城鎮(zhèn)敬老院院長莫廣珍,三十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無怨無悔。看到媒體的報道后,徐芳麗帶隊去敬老院好幾次,洗菜、鋤草、澆花,一起勞動一起嘮家常,把莫廣珍和老人們生活里的涓滴感動融入劇本《定安娘》。
憑著高質(zhì)量、本土化的原創(chuàng)劇目,定安縣瓊劇團連續(xù)4年代表海南赴京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并受邀出國交流演出。黃茂安記得,2019年在北京演出《祖宗海》,謝幕后,觀眾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網(wǎng)絡觀看量高達744萬人次。上萬條留言里,有人說“理解了潭門漁民闖海捕魚的精神”。
“藝術的根基在于守正,活力在于創(chuàng)新。瓊劇守的是瓊劇之本,方言演唱、獨特唱腔和表演風格,創(chuàng)的是故事之新、形態(tài)之新。”徐芳麗說,目前劇團正以定安母瑞山馬鞍嶺阻擊戰(zhàn)為原型創(chuàng)作新戲。下鄉(xiāng)演出,創(chuàng)作采風,他們步履不停。
“希望年輕演員下力氣提升藝術素養(yǎng),讓瓊劇藝術的‘火種’一直延續(xù)下去”
每逢周末,定安老縣衙遺址都更添熱鬧,“定安有戲”在這里準時上演,不少戲迷專程趕來,他們和游客化戲妝、穿戲服、上舞臺、學唱腔,在定安縣瓊劇團演員們的指導下過一把“瓊劇癮”,歡聲笑語不斷。
近年來,定安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fā)展,劇團搭上快車,有了更多演出機會。2021年前后,定安縣瓊劇團開始探索在文筆峰等景區(qū)駐場實景演出。演出多為折子戲,增加景區(qū)游客量的同時,也讓更多人沉浸式體驗戲曲文化。
在短視頻平臺,《瓊劇唱黨史》《瓊劇話檢察》《瓊劇說美食》等原創(chuàng)短劇形式新穎,讓人眼前一亮,每個視頻都有幾十萬的播放量。黃茂安說:“只要對瓊劇傳承保護有幫助,我們都愿意嘗試。”
之所以如此急切,只因瓊劇和許多傳統(tǒng)曲藝面臨同樣的挑戰(zhàn)。“演著演著,發(fā)現(xiàn)和年輕人拉開了距離。”徐芳麗說。2014年起,在當?shù)卣块T的支持下,定安縣瓊劇團在全縣6所中小學開展“瓊劇進課堂”。他們希望從娃娃抓起,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愛上瓊劇。有的人一周在兩個學校之間跑,教6個班,上13節(jié)課。下鄉(xiāng)、上課,樂此不疲。
文昌演出當天下午,徐芳麗和團里的3位年輕演員剛剛結束教學。盡管忙碌,他們都認為這是推廣瓊劇最好的方式之一,也能增進自身對曲藝的理解。
傳統(tǒng)的瓊劇故事未必適合小孩子,他們絞盡腦汁,將詩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成唱段,還創(chuàng)編了《瓊劇唱黨史》《瓊劇美體操》等音樂短劇。孩子們組建起社團,到了期末,每個孩子都能唱上兩段。
教學期間,劇團還發(fā)掘了一批好苗子。有的學生從對瓊劇一無所知到?jīng)Q心入行,如今活躍在海南各個院團,還有的被選拔到中國戲曲學院、吉林藝術學院等進修學習。“十年‘進校園’,一方面讓孩子們了解家鄉(xiāng)劇種,愛上瓊劇文化;另一方面,也培育了本土的年輕觀眾。現(xiàn)在下鄉(xiāng)演出,年輕面孔漸漸多了起來。”徐芳麗說。
去年底,定安縣瓊劇團經(jīng)過體制改革,正式成立公司。有了新身份,在培養(yǎng)年輕人層面,劇團也有了更多想法。他們和省藝校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農(nóng)歷七月進入演出淡季后,將舉辦瓊劇表演、舞美、創(chuàng)排的針對性培訓。黃茂安說:“目前海南僅有2000多人從事瓊劇相關工作,導演和編劇最為稀缺,我們希望年輕演員下力氣提升藝術素養(yǎng),讓瓊劇藝術的‘火種’一直延續(xù)下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09日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