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現(xiàn)場董卿等朗誦老舍的《北平的秋》
人民網(wǎng)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李巖)近日,《朗讀者》第二季研討會暨同名書籍多語種海外版啟動儀式在京舉行。啟動儀式現(xiàn)場,來自德國、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三國的代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起,推開了一扇象征著《朗讀者》走向國際化的大門,預示著《朗讀者》多語種書籍正式啟動。
據(jù)悉,此次活動作為《朗讀者》代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中國聲音的嘗試,希望以文化原創(chuàng)類節(jié)目形式,講述讀書人背后的故事,掀起大眾熱愛閱讀、關注經(jīng)典的熱潮。從影像到書籍,“‘科學家群’、‘老人群’一直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講述這些人背后的故事,不僅是《朗讀者》的責任與使命,我們也是希望用鏡頭、用文字記錄下,未來能夠成為這個時代記憶的更多東西。”董卿說。
做大文化品牌 用綜藝掀起“文藝風潮”
研討會一開始,董卿首先對《朗讀者》第二季收視等各方面情況進行了匯總。線上,歷時4個月時間,2018年 8月4日收官,豆瓣評分9.2,兩季節(jié)目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總播放量超10億……
伴隨節(jié)目的陸續(xù)播出,線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助朗讀亭走進上海、廣州、北京、杭州等十五個城市,在600天里,讓近五萬人次走進朗讀亭,留下了4000小時的朗讀素材。“讓每個喜歡閱讀的人都有朗讀的機會”,“讓朗讀成為一種儀式感”,《朗讀者》希望不僅是一檔綜藝節(jié)目,更希望能夠掀起一股文藝風潮,逐漸成為“書香中國”的一個符號。
第二季研討會恰逢《朗讀者》同名書籍海外版正式啟動的節(jié)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表示,“打造精品力作,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責無旁貸的使命,《朗讀者》到目前為止是做得比較好,它啟示我們電視文藝工作者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勇于堅守,善于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用心、用情、用功,用誠意和創(chuàng)意打動人心。”
《朗讀者》海外版啟動 董卿自爆“選人”背后
作為《朗讀者》的制片人,董卿在研討會上告訴記者,《朗讀者》第一季的圖書銷售冊數(shù)已突破160萬冊,整個制作團隊正在探索著一條電視節(jié)目和圖書聯(lián)動的新模式,將視野投向了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分黨組成員、副總編輯朱彤認為:“《朗讀者》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品長廊和世界文化的精品長廊進行了一次對接,把文化精品進行了提煉和提升,然后真情、真實、真誠地講述了家國情懷和自己成長的歷程。”
隨后在研討會現(xiàn)場,《朗讀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和來自黎巴嫩、吉爾吉斯斯坦、德國三國的使館代表們分享了各國經(jīng)典讀本,并一齊朗讀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北平的秋》。董卿感慨,這讓她不禁想起鐵凝主席在《朗讀者》序言中所寫的一句話——好的文學永遠擁有直指人心的偉大力量。
從96歲的黃永玉,到90歲的王智量,董卿回憶,第二季的《朗讀者》仍然將目光集中在了這群老人身上。尤其是在第二季開篇,邀請的第一位“朗讀者”,便選擇了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就是希望讓大家可以通過節(jié)目,通過朗讀也能夠聽到這些科學家、學者背后的感人故事。“《朗讀者》不僅具有傳播性,還具有它特有的社會性和新聞性。”
劉和平等參加研討會
文化節(jié)目創(chuàng)新中的突破 劉和平等為其支招
與此同時,在第一季基礎上如何做到創(chuàng)新,如何實現(xiàn)自我突破?董卿將之歸結于一份堅持:“不被潮流所裹脅,不被流量所綁架,節(jié)目傾盡所能給生命以敬畏,給文學以禮遇,制作團隊歷經(jīng)無數(shù)個點燈熬油的不眠之夜,懷揣使命,要用鏡頭記錄下未來能夠成為這個時代記憶的東西。”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節(jié)目部主任呂逸濤在主持研討會環(huán)節(jié)時,認為“人文化成”四個字很好地詮釋了對《朗讀者》的理解,“它不光是一個節(jié)目,更是一種傳播,使得更多人重新審視讀書的樂趣和價值、重新走進文學經(jīng)典和大師的心靈,這應該是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寫照。”
在以《文化節(jié)目的時代價值》為主題的研討會上,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成員副總裁潘凱雄、著名編劇劉和平等展開討論,多維解讀《朗讀者》的意義和價值的同時,為《朗讀者》第三季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